青年中的茧居族

Dec 22, 2023 · 28 mins read
青年中的茧居族

这些内容让我想到了日本经济不再高速增长后的单身家庭即一人吃饱全家不足和老龄化;

国内小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的变多了,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症;

以及本次看到的很老但存在的现象 茧居族。

客主知道这些东西是高度关联的,所以在此记录一下。

此外不要盲目对号入座,而是要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成因。

“茧居族”一词的来源

在日本不只是老年族群,就连许多年轻人都过着极简主义的生活,有些人甚至发展成茧居族。

日本心理医生齐藤环(Tamaki Saito)从80年代中期开始看诊,在齐藤的职业生涯中,他注意到年轻男性病患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病患多半来自中产家庭,平均从15岁就开始抗拒出门,他们不去上学也不去工作,人际关系也因此斩断,类似的隐居行为多半会持续几个月,甚至长达数年。而他最终将这个现象命名为茧居族(Hikikomori)

南韩对“茧居族”推出新政策

临近的南韩其数量也在快速增加,现已成为该国的重大社会问题,严重到南韩当局今年四月推出新政策,将为9至24岁的青年茧居族每月发放每人65万韩元的生活津贴(65万韩元≈500美元≈3500人名币≈1.69万新台币),希望帮助境内广大茧居族,协助他们重返社会。当然当局也祭出排富条款,避免高收入家庭分散掉政府的美意。

究竟南韩在该问题上有多严重?

南韩对茧居族的官方定义很大程度参考了日本,也就是呆在家中超过半年 不工作、不上班、不社交。据统计南韩中,19-39岁国民总共有35万名,占总数的3%左右。

更具体地说,在南韩约有多达4成当地人口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过着茧居,这种与社会脱节的孤僻生活。由于常年背离常态社交圈,导致他们最终很难再融入社会。在南韩政府眼中其成因非常复杂,有经济困难、学校霸凌、心理疾病,家庭问题与健康状况等。而当局最终认为这项政策将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南韩全国的数量不少于三十多万

除了给钱以外,类似的扶助政策也被包含进《青少年福利支持法》,合乎条件的申请者可以获得一系列不同名目的津贴,有人也可以用来治疗残疾进行矫正疤痕等医美手术,或直接申请就业支援服务。南韩官方估算三十多万,心理学家与前茧居族估算 50-100 万名。

K2国际组织

由于境内的情况一年比一年严重,南韩也跟这个名词的发源地日本密切交流。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出自 “K2国际南韩分部” 之手。他们曾在首尔市中心附近的住宅区安排一栋三层公寓楼房,总计入住10到20名年轻男女,入住者都曾是茧居族。在该组织的安排下,他们恢复了团体生活期间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鼓励,许多人都恢复正常上学,其他人也在安排下规律工作。

南韩与日本在该问题上的协作

这套做法,是南韩从日本学来的方式。南韩官派血统的专家认为日韩两国社会结构相似,而日本在处理茧居族问题上拥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也因此,南韩应当借鉴日本的做法,以此降低失败的风险。除了学习长处外,南韩也参考日本失败的地方,以此用作反面教材来学习。

人口老化与少子化问题使茧居族的严重性不断拉高

不少专家更认为日韩都面临人口老化与少子化问题而茧居族的严重性也不断拉高。日本“K2国际”负责人目前正积极在南韩各地推动讲座,同时也接受茧居族家长的咨询。他认为南韩与日本的状态惊人的相似,由于南韩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从小就根深的门第思想更影响着南韩年轻社群。因此,许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或是在学生阶段发展受挫者很容易就龟缩家里,在想象的安全范围内生活,不敢踏出家门一步。

日韩不再频繁合作

虽然日韩民间曾有大规模的合作,但在2020年疫情后许多的沟通就已经中断了,像K2国际在南韩的分部,就在2021年底熄灯回归日本本土活动。

话说回南韩的茧居问题,虽然政府规划了大笔预算,想用钱鼓励他们走出家门,但是在茧居者眼里,当局者似乎搞错了重点。

中国青年参考报 (完整复制的)

本报记者 贾晓静 《 青年参考 》( 2013年08月14日 20 版)

阿秀待在自己的房间好久了,自从放弃上学后,他的生活就只剩下几坪大的房间。

两年来,他足不出户,24小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母亲每天用托盘将三餐盛放到他紧闭的房门前。拉开房门取托盘的一瞬,是他惟一与外界接触的时刻。为了避免和家人说话,他白天睡觉,晚上起床,整夜上网、看漫画或者玩电动。迫不得已时,他只通过字条与家人沟通。

“我想出门,但又做不到,心情很复杂。我对父母和社会感到愤怒,对没有方向的未来感到不安,对那些过着正常日子的人又十分嫉妒。”阿秀近日这样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我责备自己,父母也责备我,压力越大,我越不想走出房门。”

在日本,像阿秀这样的年轻人,被称为“隐蔽青年”(Hikikomori)或“茧居族”。一项2010年的调查显示,日本有近70万人处于“茧居”状态。但实际数据可能远高于此,由于隐藏在家,茧居族的真实数据难以调查统计。研究这一现象多年的日本心理学家斋藤环称,几乎一成的日本青少年都有过茧居经历,该群体的总数可能已经高达百万。

与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的“御宅族”相比,茧居族显得更为孤僻、颓废。御宅族往往沉迷于动漫游戏或者网络世界,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茧居族则呈现反社交的特点:他们蜗居在狭小的房间内,不上学或不上班,甚至从不走出房门,只依靠家人的接济生活。有些人还会有心理疾病的症状,会不停地清洁房间,严重的还会伤害自己。

世界性的文明病

在日本,茧居族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早在20年前,就不断有关于茧居者的新闻曝光。这些茧居者大多是来自中产阶级的男性青年,很多为家中的长子。随着时间推移,茧居男的平均年龄已从21岁提高到32岁,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在家蛰伏了10多年,几乎完全丧失了社交能力。

2005年推出的日本漫画《欢迎加入NHK!》就是专门描绘这些茧居男生活的。NHK在这里并非日本电视台,而是Nippon Hikikomori Kyoukai的缩写,即“日本隐蔽青年协会”。漫画主人公佐藤达广是个不折不扣的“茧居男”,他与世隔绝4年,但在认识了美少女小岬后,慢慢克服了心理障碍,终结了“家里蹲”的悲惨命运。

不过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像佐藤这般幸运,茧居族往往被当成一群寄居在日本社会中的害虫,人们对其感到无奈与厌恶,更不会对其施以援手。长期的茧居生活让他们焦虑、忧郁。个别严重的茧居男还会产生暴力倾向,攻击家人。

现在,茧居族已经不是日本特有的现象,随着失业率飙升,青年无法顺利就业的的情况在世界蔓延,欧洲一些国家也陆续出现了茧居者。特别是在那些失业率达到50%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迫窝在家里。这些青年,开始出现躲避人群,无法与人交谈的症状,被称为“社会退出者”。

巴黎圣安娜精神疾病接待中心负责人玛丽称,最近15个月里,该中心接受了约30个“社会退出症”病案。其中一部分是课业压力过大的学生,而更多的是找不到工作、心理压力无法调适的失业青年。

为什么不敢踏出房门

让青少隐蔽在房间的起因可能并不起眼。成绩不佳、感情受挫等都会让人想要暂时独处。但随着时间推移,独处渐渐演变成心理创伤的来源之一,外界的压力迫使他们再也无法走出“茧囊”。

日本心里学家齐藤环认为,“面子问题”是造成茧居族的第一大原因。对茧居者来说,脱离社会越久,其社交挫败感就越高,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难度也就越大。这些人视自己为社会中的“失败者”,由于自尊与自信心的不断受挫,出门逐渐变成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更糟糕的是,茧居族的父母为了保持面子,往往要在数月,甚至数年之后才敢寻求专家的帮助,这往往延误了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

不仅在日本,“没面子”是很多国家的茧居族共同面对的问题。法国《心理医学年鉴》中,一位精神科医生描述了21个茧居族个案,其中20个案例的家长因为羞耻感,甚至罪恶感作祟,并没有立即带孩子就医。不少茧居者已经与世隔绝了1年多,而家长仍对他们的行为听之任之。

除了社会压力让人封闭在家之外,想被照顾宠溺的心态也让茧居族的人数有所增加。传统上,日本女性婚后必须离家,而男性则很有可能一生都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父母往往希望子女成人后能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并在社会上有好的发展。但许多人无法达到这样的期待,重压之下反而当起了茧居族。

过去普遍认为茧居族以男性为主,但随着对该群族的了解越来越多,人们发现不少女性也开始了“茧居生活”。齐藤环表示,在日本的社会观念里,女性整日待在家里是很自然的,因此女性茧居族并未被真正报道出来。据最新调查显示,随着女性茧居者的增加,男性占整个群体的的比例已从70%降至53%。

卡在中间的失败者

日本的茧居族也是一群夹在新旧观念中的族群。东京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学者铃木百合子指出,传统上,日本人重视集体主义,通常不希望在群体中太过突出。新世代的日本人则多半要求独立自主,喜欢得到大家注意。茧居族成了夹在两种观念中的族群。他们希望符合父母的期望 ,但在无法达成目标时,他们得到的则是失败者的标签。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员安迪弗隆认为,茧居族的增加显示了人们无法适应社会变迁的心理状态。在社会转型期,若不能适应,人们就会被夹在“断层带”上进退不得。以日本为例,30岁左右的这一代日本人见证了日本经济从富裕时代转向萧条的整个过程。泡沫经济让“成绩好就是长期饭票”的保障消失,年轻人只能从事短期或者临时性的工作。无法适应骤变的年轻世代只好缩回自己的小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个人耻辱感,而非进取心。

BBC NEWS 外国报纸 (摘录的)

为什么他们选择避世生活呢?

青少年男性退缩回自己房间的导火索相对来说可能并不起眼,比如,考试成绩差、和恋人分手都可能让他们选择暂时独处。但是,隐蔽的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创伤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让他们再也无法走出茧囊。

其中一个是“面子”–日本所谓的“世间体”。茧居族脱离社会时间越长、越清楚自己已经成了失败者,仅有的自尊、自信也荡然无存,出门变得更加恐怖。而父母担心在社会上的面子,可能也要等上好几个月才寻求专家帮助。

第二个社会因素是“依赖”,这也是日本家庭关系的一大特点。青年女子直到出嫁才离家,有些男子可能永远都不会离家。虽然大约一半的茧居男会对父母施暴,绝大多数家庭根本不会把他们赶出家门。几十年养育孩子,父母期望得到尊敬、回报,孩子一定要找到工作,在社会上有好发展。

阿松由于职业、大学专业选择和父母吵翻之后成了茧居男。“原来我心理很健康,父母施加压力让我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父亲是艺术家,有自己的公司,他想让我和他一样。”但是,阿松希望能去一家大公司做电脑程序员,加入日本的“工资族”。“不过父亲说,今后,社会不再会像今天一样,不要做工资族。”阿松是长子,承担着父母的全部期望。

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阿松的故事:他身处日本文化转变的“断裂带”。

位于东京的“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心理学家铃木(Yuriko Suzuki)说,传统上,日本人性喜群居,不愿意做出头鸟。“不过我认为,年轻一代更加看重个性。”

但是,即使是那些迫切希望满足父母心愿的茧居族可能也发现自己陷入窘境。

大学生招聘会。铁饭碗、工资族都要成为历史?

格拉斯哥专门研究教育与就业的学者佛龙(Andy Furlong)说,茧居族增加与日本198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和1990年代陷入衰退有关。

正是在这段时期,考好分数、上好大学、得到铁饭碗的传送带破裂了。一代日本人面临临时工、半日工的不稳定。随之而来的是耻辱感、而不是同情心。

佛龙说,“机会彻底改变了,有些家庭不知道如何应对。”

父母对付茧居儿子的一个共同反应是愤怒,给孩子上课,让孩子背上给家庭带来耻辱的负疚感。这样做的危险是,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彻底破裂,如同前面说到的阿秀。

不过,还是有父母无奈之下选择极端方式。一段时期,父母可以请设在名古屋的一家公司闯入孩子的房间,教训一顿,强迫孩子住进宿舍、搞明白自己的错误。

不过,千叶一家医院精神科主任斋藤(Kazuhiko Saito)认为,突然介入—即使是专业人员—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他支持专业人员访问,但是,必须事先掌握茧居人足够的信息、事先通告。

茧居并不是日本特有的现象

不管怎么说,坐视不管已被证实起不到任何作用。斋藤环将茧居比作酗酒,共同之处是,没有支持网无法摆脱。

对阿秀和阿松来说,走上复原之路得到了东京一家慈善组织开办的青少年俱乐部的帮助。俱乐部成了茧居男重返社会的一个安全起点。

许多即使孩子不能同来的茧居男父母也来俱乐部。

良子的儿子从22岁起逐渐隐蔽。最开始,他拒绝外出购物,良子发现,网购意味着儿子根本不需要出门。现在,儿子已经50岁了。

“我觉得,儿子已经失去了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愿望和动力。也许他曾经有过想法,但是,我看我把这个想法给毁了。”

第四条资源地址

自行浏览

根据以下内容翻写

资源镜像

暂未补充

资源原址

Sharing is caring!